江老师吗?我是新京报的记者,我叫卢大川,您什么时有时间?咱们见面聊吧,我过去找您。”
我对着电话说,“我是燕京大学的小江,明天上午我想和您见个面,约个时间和地点,您过来找我吧,因为任务很重,咱们俩得抓紧的谈一谈,分指挥部要求我们去领任务,这两天我们几个人分别的谈一谈,然后再到分指挥部去。”
第2天上午,在图书馆阅览室的一个角落里,迎来了新京报记者卢大川先生。
卢大川是京报集团新京报的深度报道部记者,人到中年,干了半辈子平面媒体记者的卢大川,在新京报,可是一个人物。
卢大川早年是北京日报新闻部的记者,也是定点跑新闻的,人民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北京日报工作,对北京的好几个口都熟悉,笔下的功力也很让人赞叹,在轰轰烈烈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工作的卢大川,深入到基层,起早贪晚,写了几篇特别有分量的新闻报道。
卢大川最出名的一篇报道,是对北京的大粮仓顺利的改革开放,进行全方位的描绘。这也是第一次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规模经营捆绑上市的概念,当时的大环境是在推广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但是卢大川敏感的抓住了农业农村农民的特点,特别是处于北京郊区的这个优势,广大农民创造性的进行土地流转,形成了适度的规模经营,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赋予了广大人民,对北京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适度规模经营也引起了各方面高度的注意,一石激起千层浪,适度规模经营的报道,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作为我国古老的农业,经过几十年集体经济的发展,北京郊区的农业发展,当时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农业的效益低,土地又被分成了一家一户经营,对于机械化的生产十分不利,许多人抛下了土地,到城里去打工了,造成了许多良田荒芜,农业的整体的产量和效益下降,但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又不能把农民生拉硬拽留在土地上,为了推动农业生产,顺义的基层组织,积极的想办法维持农业发展的势头,将那些已经进城打工农民的土地,一些种植大户手里,打工的农民有一份土地流转费的收入,种植大户把土地相对的集中起来,发挥自己种植的特长,充分利于农业集体化的优势,采用适度规模经营的办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既充分保护了农民的自主性,又很好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这种逆势而动的做法,在有些人看来是很忌讳的,最开始都是农民自发的在做,是一些基层组织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的趋势,尊重农民的意愿,私下里在操作,而且还顶着有关方面的指责,这种根据时代的需要,实事求是的发展郊区农业的做法,被卢大川写成了内参,终于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才上了头版的专题新闻。
卢大川本人就是郊区农民子弟出身,对郊区农民的要求了若指掌,感同身受,对郊区农村发展的阶段,也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土地流转形成了初步的调查,对种植大户生产的积极性进行了充分的保护,不仅在粮食生产,果树生产,蔬菜生产上,各种种植大户都很活跃,也成了当时郊区农民主要的生产对象,及少数人掌握极大的土地资源,利用郊区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优势,创造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奇迹,虽然不合乎有些人认为的潮流,但是这种农民的创造,让卢大川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
卢大川因为详细报道了种植大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新闻,并且写了很多份关于适度规模经营的内参,内容详实,数据真实可靠,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有很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他的报道推动了土地流转办法从一个县到一个市的操作,呼吁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保护,对土地流转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在土地流转法制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在北京市引起高度重视以外,也推动了全国的土地流转,立法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卢大川的名字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了代名词。
卢大川做事情很执着,对于郊区农业发展的领域也很关注,每年都要深入到基层去进行采访,对农业一线的变化都很敏感,时间到了90年代末,适度规模经营被广泛的接受了以后,一些种植大户和一些个体经营者,利用设施农业的概念,变相在土地上进行销售房产的经营,小产权房大棚房,又引起了卢大川的注意。
改革开放以后,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京郊农业的大幅度的进步,农业生产的效益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民对农业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企业化的发展,追逐效益也成了当时很时髦的词儿,但是极个别的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利用设施农业的概念进行小产权房的销售,改变了土地的性质,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极大的扰乱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了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卢大川又深入田间地头,对一些不良的现象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国家的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都有明确的法律界限,但是有些人就是顶着违法的风险,在本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