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保驾勤王的忠臣义士,以不断壮大勤王队伍。
待其部军队数量达到两万左右的规模以后,再联合河南府、京兆府等地兵马,一同反攻进入南阳的同军。
两日后,赵构率中军抵达蔡州最北面的西平县境内,忽闻前锋遭遇同军数百人且双方已经接战的紧急军情。
众人惊恐不已,皆提议立即回师上蔡县固守。
赵构闻言大怒,拔剑斩马,厉声疾呼: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等若无敢战之决心,如何能驱逐同寇,恢复故土?
此战,是我等勤王第一战,必须打出威风,打出不灭同军不还师的决心!
诸君,谁敢随孤杀敌?”
众军士为康王胆气所激,尽皆奋勇向前。
可是,指挥作战是件非常专业的事,并不是会鼓舞士气就行。
大军行不到五里,便远远看见前锋溃兵仓惶逃命。
还没等赵构鼓舞将士们继续向前迎击追杀溃兵的同军,便听到了敌人的喊话:
“临安已破,宋主就擒,赵宋灭亡,所有人等立即投降!”
这是赵构一直隐隐期盼的消息,可在生死一瞬的战场上听到这些,却是个灾难。
靠康王打鸡血凝聚起来的宋军士气在同军的喊话下,瞬间消散无踪。
皇帝被擒,朝廷都已经灭了,自己这些小喽啰还有什么好挣扎的?
赵构非常清楚这个时候若是退了,这支军队就废了,以后便再难鼓起对敌的勇气。
只有趁着己方有兵力多的优势,击败了眼前这支仅有数百人的同军,麾下这支人马才能成为真正的敢战之师。
有了既忠诚于自己,又敢战能战的队伍,争夺天下的大业才有可能成功。
可惜,对同百战从无一胜的现实太残酷累,早就击垮了宋军将士的对敌信心。
赵构欲要向前,将士们的双腿却不听使唤地向后。
康王亲兵眼见形势不对,当即护卫着其人后退。
而紧随其后的同军则趁势发起攻击……
一日后,惊魂未定的赵构回到了汝阳县,再次证明了宋军的行军规律——正常行军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溃败的速度
三日前,五千人由此地誓师出征。
三日后,再随康王回到城中的,仅有千余人。
昨日的战斗,因高世则及时率领殿后兵马赶到,又有汝水和涤水阻隔,同军追了一阵就放弃了,蔡州兵马的损失其实并不大。
只要等上几天,肯定能收拢更多的人马。
但经此一战后,赵构深感统兵打仗的无力,已经没有继续守下去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大宋灭亡的消息已经传开,城中人心惶惶,根本没法再守。
而且,其行踪已经暴露,只待同军一旦腾出手来,蔡州必失。
此地不宜久留,必须马上转移。
蔡州西、北、东三面皆不能走,唯有向南撤退了。
但在撤退之前,赵构手下的文武官员却有了意见分歧。
汪伯彦是蔡州知州,只要老实向大同交出治下土地,怎么都能换得半世富贵。
可若是就这样随赵构跑了,很可能到头来什么都捞不到。
其人乃以“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劝康王殿下顾全大局,立即祭拜天地继承大统,以正天地人心,统率天下臣民继续对抗大同。
高世则却认为临安形势未明,仅凭敌人一面之词就仓促行事,恐会损害康王一世英名,且登基大事,不可没有朝中文武重臣主持。
赵构也知道这个时候犹豫不得,必须早下决断。
大宋灭亡的消息若是假的,自然还需忍耐。
可大宋真要是灭了,同军的下一个目标绝对是自己。
其人逃无可逃,若不想做亡国奴被圈禁一生,就必须奋起反抗。
天下板荡,人心险恶,自己要是没有勇挑天下重担的坚定决心稳住属下文武,恐怕连汝阳城中这千余兵马都带不走。
甚至,还有可能会被人出卖,直接绑了交给同军。
赵构的行动力极强,一旦下定决心,便立即前去探望病中的门下侍郎耿南仲,并以西平之战以及同军散布的“大宋灭亡谣言”如实相告。
耿相公人老成精,自然清楚赵老九为什么要找自己说这些事。
他都没有几天好活了,怎会为了这个赵氏反骨仔毁掉自己的身后名?
其人乃以“康王不可中敌人奸计自乱军心,且就算临安已破,殿下更该尽起哀兵,立即北上夺回二圣,重塑大宋社稷”回复赵构。
赵构心知自己的威望还是不够,时机也不成熟,绝不可能得到这些死犟的老臣投效,也就彻底死了这条心。
无论大同灭宋的消息是否属实,蔡州都不可久留,登基之事暂时也不可再提,形势危急,当断则断。
赵构退出病房后,直接将耿南仲的话告知汪伯彦、高世则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