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鄜邑筑高台,立白帝之庙,号曰鄜畤,皆用白牛祭祀之。
秦文公十三年,秦文公开始在秦国正式设立史官,用文字记载国内大事。此时的秦人也逐步地改变了生活方式,由原来的以游牧为主,以农业为辅,转变为以农业为主,以游牧为辅,基本定居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尽管秦人的生活比较安定,与过去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秦文公来说,东进的夙愿一直没能实现,周平王所赐的岐丰之地还没收回,秦人的生存,仍然受到西戎人的威胁。这些问题一直是秦文公的心结。
秦文公十六年,秦国迁都到郿邑后,经过秦文公十几年精心治理,得到了迅速地发展,经济繁荣,国势昌盛,兵强马壮。秦文公检阅了自己的兵马,觉得可以与西戎人进行一战了,以实现收回周王所赐封地的夙愿。而此时,西戎诸部的最高首领是第二代丰王。第一代丰王和缪赢都已去世,由其子即位为丰王,其势力范围以扩大到岐丰之地,就是犬戎主亦听其调遣。因此,秦文公欲东进所遇到的最主要的对手,就是自己的表弟丰王。于是,秦文公来个先礼后兵,遣使赴岐地,面见丰王,请将岐地让出,还给秦人。丰王虽知母亲是秦人,但久不与秦人往来,无感情交往,如同路人。如今却以此为借口,夺取岐地,岂能应允。不由大怒,将来使怒斥一番,将其赶出大帐。使者无奈,只好离开岐地,返回郿邑报知秦文公。这样使秦文公有了进攻岐地的借口,于是,经过充分的准备,集聚精兵一万,战车千乘,向西戎人发起了进攻。西戎兵将从不把秦人放在眼里,丰王更是如此。可是,此次征战与从前大不相同,秦文公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再加上秦军多年来养精蓄锐,群情激奋,只求一战。丰王的西戎兵马经过十几日的大战,被秦军杀的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不得不向西北方向逃窜。
秦文公率领秦军经过数月的征战,将西戎兵马赶出了自己的领地,收复了周之故地,来到岐山脚下。一日,秦文公率领众将登上岐山,对众将说:“此岐山一带,乃我秦人世代欲得到之福地,是立国之本。昔先父襄公曾到达此地,登此山峰,不兴被戎人偷袭,故于岐山脚下,如今已无此忧也。吾等要同心协力,保此疆土,不可再失也。”众将听罢齐呼:“同心协力,振兴秦国!”
秦文公率领秦军离开岐山,又来到了周原城内,安抚周室遗民。这些没有跟随周平王东迁的百姓二十多年来,受尽了戎人的侵扰、奴役和**,对秦人的到来欣喜万分,在秦人的保护下必将过上安定的生活。同时,这些周人加入秦人的队伍之后,给秦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使秦人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秦文公将岐地的各项事务安排妥当后,便回到了郿邑,心情非常兴奋,大宴文武群臣,按功劳大小厚赏众将士。同时,为了表示对周平王的忠心,将岐山以东的大片周之故地,奉还给周王室。周平王得知心中大喜,如今象秦文公这样,如此效忠周王室的诸侯已经很少了,立即遣使携带重礼前往汧邑,对秦文公取得的胜利表示祝贺,对秦文公的忠诚表示感谢。由此,秦文公在周平王心中的地位,已远高于一般诸侯了。
秦文公自从得到岐地后,直到临终前,没有再兴兵征战,扩充领地,也不参与中原诸侯的纷争,安心治理秦国的内政。
到秦文公十九年时,秦国的文化、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日,秦文公在郿邑的西陲宫休息,这时一内侍前来禀报说:“主公,有一猎人前来求见,说有要事报知。”秦文公便传命,将那猎人带入宫内。那猎人见到秦文公先叩拜施礼,然后说:“小人在山中打猎,发现陈仓山北阪有一石鸡,质如石,色如肝,与山鸡相同,是从东南方向而来,光辉如同流星,声音巨大,威震数百里,山中野鸡皆惊飞,而野鸡飞走,石鸡不去。此乃上帝天神之意,小人不敢不报也。”秦文公听罢,亦觉惊奇,便命那猎人带路前往陈仓山中观之。
秦文公带领随从以狩猎为名,跟随那猎人来到了陈仓山,找到了那块形状似鸡的巨石,果真如猎人所述,心中疑惑,不知吉凶。待回到郿邑,便召太史敦闻知。太史敦说:“鸡属鸟类,乃秦人之图腾。今石鸡从天而降,此乃上帝之意,乃吉祥之兆也。主公可以石鸡祭之。”秦文公闻听大喜,将石鸡视若宝鸡,立即命人准备材料,在陈仓山下建立牢祠,供奉宝鸡。祠的名字,取陈仓山的“陈”字,宝鸡的“宝”字,叫做陈宝祠。其实,这块石鸡就是一块陨石,因含铁量高,所以其色如肝。
关于这件事还有一种传说。说的是在秦文公十九年,有一个陈仓人在陈仓山猎到一只既像羊又像猪的怪兽,准备奉献给秦文公。再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两个小孩,却劝他千万不要把它奉献给国君。陈仓人不知何意。小孩告诉他,这个怪兽叫做“猬”,刚一出生就吃母,长大后经常在地下吸食死人脑髓,要想杀死这个怪兽,就必须拍打它的头。那怪兽听了二童子的话,一下子就急了,便开口说道:“二童子名叫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于是,陈仓人闻听,以为灵异,便放下怪兽去追二童子。二童子立刻化为雄雌两只雉鸡飞入山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