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也。”二人却回答说:“公子所言差矣。当今之势,武王既死,成王尚幼也;周公代王,群臣见疑矣。此乃百世之时也,万不可失此良机,请举事哉!”武庚知二位乃真心拥戴殷商,心中欢喜,便与二人共同商议复殷商之大计,然后请二人回国准备,听候调遣。可是,不久又传出周公旦与召公奭分陕而治的消息,使武庚、管叔鲜等都紧张起来。倘若周公旦平息了谣言,全力治理陕东,到那时再想举事,可就晚啦。武庚觉得再也不能耽搁了,立即遣使入卫,向管叔鲜言之厉害,并表示愿意拥立管叔鲜为王,共同举事。其实管叔鲜的想法与武庚相同,也认为应尽早下手方为上策。于是,二人共同商定:各路兵马皆聚集在卫地,由管叔鲜统一指挥,直杀向镐京,擒拿周公旦,及召公奭等,废掉周成王,拥立管叔鲜为王。周成王二年秋,卫、邶、鄘、管、蔡、霍,以及原来已经归附周朝的一些诸侯国在武庚的挑动下,皆表示愿意助武庚复国。主要有:徐、奄、薄姑、熊盈、葛、费、谭、黄等十余国。当各路人马聚集于卫,不下十几万,可谓声势浩大。管叔鲜、武庚等以拥戴周成王,清君侧为名,讨伐周公旦,开始叛乱。
周公旦闻报并不惊慌,这已是意料之中的事。但事关重大也不敢轻视,立即召集召公奭、姜尚、毕公高、闳夭、太颠、南宫适、散宜生等文臣武将商议对策。自周公旦与召公奭分陕而治以后,周朝上下、文武群臣对周公旦的疑惑已都解除,但周公旦这次还是向大家作了解释。他说:“周朝初立,百事待兴,困难重重。吾之所以不避这些困难而称王,是因为吾担心天下人叛周也,否则吾无颜回报太王、季王、武王。三王忧劳天下久矣,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过早去世,成王尚幼,为此,吾不得不担此重任,还望各位助之。”群臣知周公旦之诚意,皆表示支持周公旦东征平叛。姜尚又说:“东征平叛须名正言顺也。老臣以为可奏请成王,奉成王旨意东征平叛,必动摇叛军之心,必胜也。”周公旦听罢心中欢喜,连忙说:“老将军所言甚是,此次东征还望老将军亲临战阵,共同破敌也。”姜尚也不推辞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老臣虽已年迈,但身体尚硬朗,理当助之。”第二日,周公旦奏明周成王。周成王知道周公旦是可信赖之人,皆依周公旦之意而行。待万事俱备,于周成王二年,周公旦仍命姜尚为元帅,南宫适、散宜生为先锋,率二十余万大军,由镐京出发,迎叛军而去。
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牧野之地时,管叔鲜、武庚等率领的叛军也杀到牧野,两军对垒分别扎下大营。管叔鲜、武庚等率领的叛军气势正盛,稍作休息便率军出大营向周军挑战,欲决胜负。可是周公旦、姜尚却不急于出战,传令各级将领守住大营听候调遣。管叔鲜、武庚率军挑战一连数日,不见周军出营迎战,心中焦急,欲攻周军大营,见防守严密,又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回大营商议对策。而周军各级将领每天看到叛军前来挑战,各个摩拳擦掌,来到中军大帐请求出战。周公旦与姜尚却劝慰众将说:“各位将军切莫着急,当前务必要守好各营,大战在即,还望各位将军到时要奋勇杀敌,扫平叛乱,再立军功也。”众将闻听此言,各自回营候命去了。其实,这些日子周公旦、姜尚也没有闲着,暗中派遣探子到叛军各营探听情况。特别是对蔡叔度、霍叔处的大营,周公旦派遣毕公高前往劝说二人不要跟随管叔鲜叛乱。蔡叔度、霍叔处素来与毕公高的关系较好,特别是霍叔处与毕公高的关系更为密切,听了毕公高之言,点头称是。当毕公高及各路探子陆续回到周军大营,向周公旦、姜尚汇报了情况。周公旦听罢心中欢喜,立即升帐召集众将共议破敌之策。然后分兵派将,待明日与叛军决战。
第二日,管叔鲜、武庚再次率军来到周军大营挑战,还以为周军不敢出来迎战,各路兵马皆松松散散。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此时的周军,已是万事俱备,只求一战。只见周军大营几处大门同时大开,分成几路向叛军杀来。管叔鲜、武庚见此大惊失色,慌忙指挥各路兵马迎战。两军混战在一起,喊杀声震天,刀枪相见,血染沙场。可是,此时的叛军已锐气大挫,而周军却如虎狼一般,叛军渐渐力不能支,很快溃败下来。特别是霍叔处自从听了毕公高的劝说后,却有退兵之意,可又爱于管叔鲜的面子,勉强率兵出战。心想:若叛军取胜,也就跟着前往镐京;若叛军失败,便率兵返回邶国自守。如今见叛军溃败,便率本国兵马撤退。这边蔡叔度见霍叔处撤兵也是无心恋战,便指挥本国兵马撤回鄘国。其他跟随叛乱的各国见霍叔处、蔡叔度的兵马不战而退,顿时都军心大乱,四处奔逃,唯有徐、奄、薄姑等国仍在帮助武庚与周军奋战。尽管这些兵将英勇善战,但终究抵挡不住周军的进攻,纷纷溃败下来。徐国国君与奄国国君女防皆是赢氏一族,两人奋力合作指挥各自兵马,冲出周军的包围,回到本国自守去了。
仅仅十几天的工夫,管叔鲜、武庚等聚集起来的十几万大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仅剩下溃不成军的几万兵马。武庚见败局已定,那里还敢恋战,便率领残部欲退守朝歌,不想又遇到南宫适率周军迎面杀来。又是一场血战,叛军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