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索魏齐首兴师伐赵
报仇泄恨头骨为器
话说魏齐闻知范雎向魏安釐王索要自己之头,不肯坐以待毙,便乘夜深人静离开大梁,逃出魏国。可是,逃往何处才能安全呢。思来想去,唯有逃往赵国。当时山东诸国之中,唯有赵国最强,可以与秦抗衡,再者,平原君赵胜是自己的好友,必会收留自己。魏齐想到这里便决定投奔赵国的平原君。
这一日,魏齐来到赵都邯郸,只见城中肃穆,一打听才知,赵惠文王刚刚病故,在位二十三年。赵正在行国丧之礼,群臣拥立太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赵孝成王拜平原君赵胜为相国。当平原君赵胜闻知魏齐到来,便亲迎于相府之外,二人相见感到非常亲切。魏齐便将自己为何投奔赵国之事述说一番。平原君闻听对魏齐是深表同情,便将其留在府中。
再说魏安釐王闻报,相国魏齐逃离魏国不知去向,不但不着急,反而有几分喜色。这是因为,对魏齐实在是不好处置:若是杀之送往秦国,确实于心不忍;若是不杀之,又恐得最秦国,兵马来伐,有亡国之危,魏安釐王是左右为难。这样,魏齐逃之,自己就有对秦国说话的借口。于是,魏安釐王命人从府库之中取出黄金百镒,锦帛千匹,备好车马,送往范雎家中。有命一位大夫率千余将士护送范雎家眷前往秦都咸阳。
范雎闻报魏已将家眷送归秦国,心中是悲喜交加,亲迎于咸阳郊外。当夫妻相见是抱头痛哭。待情绪安定之后,范雎责问魏大夫说:“魏齐何在?”那位大夫连忙解释说:“魏王本欲斩魏齐之头献于丞相,可是,魏齐闻风而逃,不知踪影,无处捕获,还请丞相恕罪哉!”范雎闻听大怒说:“魏齐匹夫!就是逃到地角天边吾亦誓捕之,以泄恨矣!”然后,亦不追究魏大夫之责,将魏国将士遣回。
范雎闻知魏齐逃离魏国不知去向,便派人四处探听魏齐的下落。不久,范雎就闻报,魏齐逃往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便入宫拜见秦昭襄王,请求兴兵伐赵,以索魏齐之头。秦昭襄王闻知,正合自己的的心愿。这是因为,此时赵孝成王年幼新立,内政不稳,正是伐赵的好时机,如今又有魏齐奔赵,使秦有了伐赵的借口。秦昭襄王安慰范雎说:“丞相勿忧也。寡人昔日与赵惠文王会盟于渑池,结为兄弟,又将王孙异人入质于赵,久结其好,十余年无战事。后赵背约,尚有阙与之战。赵又大败秦军,寡人衔恨已数年,尚未向赵问罪,而今赵又擅纳丞相之仇人也。丞相之仇人,亦是寡人之仇人也,此仇岂能不报乎?必兴兵伐之。”范雎见秦昭襄王如此看重自己,是叩拜谢恩。
第二日早朝,秦昭襄王便与群臣商议兴兵伐赵之事。秦自从上次阙与之败后,秦军将士皆有伐赵复仇之心,争相请战。于是,秦昭襄王命王龁为上将军,率大军二十万兴兵伐赵。
此时的赵孝成王年幼,又是刚即位不久,由赵惠文太后听政。当闻知秦兵来伐,有些恐慌,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老将军廉颇请命,愿率师迎战。赵惠文太后闻听心中欢喜,便命廉颇为上将军,率二十万赵军迎敌。可是,当廉颇率军刚出邯郸城就闻报,秦军来势凶猛,已连取三邑。赵上卿虞卿闻知,唯恐廉颇老迈,赵军难以抵挡秦军,便入宫拜见赵惠文太后说:“秦军来势凶猛,恐老将军廉颇有失,当速速遣使入齐求助,方能保赵国之安也。”赵惠文太后闻听觉得有理,于是,遣使前往齐都临淄。
而此时的齐襄王已是体弱多病,不能上朝理政,齐国的政事皆由相国、安平君田单执掌。田单闻知赵国使臣都来,因当年“五国伐齐”赵、秦为主谋,故对赵怨恨甚深,不愿兴兵援赵。可是,齐、赵又是姻亲之国,赵惠文太后,本是齐襄王的姐姐,又不好让齐襄王为难,便对赵国使臣说:“若使齐兴兵援赵,必以赵长安君入齐为质,如若不然何以为凭乎?”赵国使臣闻听无可奈何,只好返回赵国报知赵惠文太后。
原来这位长安君是赵惠文太后的幼子,也是最疼爱的人。当闻知齐意欲使长安君入齐为质,心中不乐,不肯使长安君入齐为质,故齐军不出,而王龁率秦军攻势更紧。群臣见此,纷纷入宫劝谏,答应齐国的要求。赵惠文太后大怒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群臣皆不敢再言。
这时,左师触龙知赵危,无齐相助,难敌强秦,便入宫拜见见赵惠文太后。当见到太后盛气之势,便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说:“老妇恃辇而行。”触龙问:“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回答说:“恃粥耳。”触龙又说:“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说:“老妇不能也。”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说:“敬诺。年几何矣?”触龙回答说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甚于妇人。”太后笑着说:“妇人异甚!”触龙却回答说:“老臣窃以为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