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八十七章 满殿皆惊 帝王举剑(2/4)

作者:酱油拌历史
,但糜氏兄弟总不可能公然抬着一箱箱金银珠宝来贿赂他们吧。

而糜竺在看到糜芳身后的那几个箱子时,他越来越苍白的脸上浮现一些喜色。

看着那些箱子,糜竺的脑海里回想起了当初糜旸在离开成都前,对他讲述的一件事。

本来讲究凡事留一线的糜竺,觉得他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动用到这个秘密的时候。

但是既然人家都图穷匕见了,那他也不是好欺负的。

糜竺示意糜芳让身后的虎贲将箱子就地放下,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用着身体中为数不多的力气看向益州大臣中的中坚人物谯瑜问道:

“谯中书方才所言左将军之新政,引起各地的人心浮动。

甚至还引得南中诸异族觉得有机可乘,从而认为不可施行新政,是否?”

听到糜竺这么问,谯瑜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

好熟悉的问话套路,刚才糜竺对刘巴就是这么问询的。

结果在刘巴应承之后,得到的下场却是不忍直视的。

因此当现在糜竺如此问谯瑜之后,谯瑜的心中难免会浮现疑虑。

只是刚才刘巴同样面临的问题,谯瑜现在也正在经历着。

这是庭辨,每位大臣所说的每句话都攸关个人荣辱,大庭广众之下,又岂能推翻自己刚才所说的话?

况且在糜竺的抗辩之下,许多益州大臣的观点基本都被驳倒。

唯有这一点以事实而发出的看法,就算糜竺及众多支持糜旸的大臣的口才再好,也未曾轻易驳倒过。

可以说以目前的情势来说,这一点论据是众多益州大臣现在,唯一能阻止糜旸新政的可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谯瑜又岂会轻易放弃这一点呢?

所以在糜竺的问询之下,哪怕心中再不情愿,谯瑜还是点头应是。

而在谯瑜点头之后,糜竺脸上的笑意更甚。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之前陛下与丞相予的够多了,现在是他取的时候了。

在心中的这个想法浮现之后,糜竺马上转身对着刘备一拜道:

“臣有证据可以证明,南中之骚乱,及各地之动乱,与左将军之新政无丝毫关系,乃是有些心怀不轨之大臣暗中操纵所致。”

当糜竺的这句话说出来后,不说谯瑜等益州大臣感到大惊失色,就连刘备与诸葛亮也立马用惊讶的目光看向糜竺。

益州众大臣大惊失色是因为,糜竺道出了他们内心最深的隐秘。

刘备与诸葛亮感到惊讶是因为,他们了解糜竺的为人,糜竺手上若没有铁证在手,是不可能在大朝会上说出这样的话的。

而若是糜竺有这样的铁证在手的话,那么无疑他们今天要办的事就简单了许多,甚至所能带来的坏影响也会被降到最低。

刘备不顾益州众大臣惊慌失色的神情,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期待之色,看向糜竺言道:“糜君所言可是属实?”

刘备虽是问话的语气,但他的眼神一直不停地在糜竺与那些箱子上流转。

很明显,他是看出什么了。

不过在刘备的问话之下,感到惊慌的谯瑜也稍微恢复了一些冷静。

诚然糜竺的话确实吓了他一大跳,只是对于如此严重的指控,糜竺势必要拿出铁证来。

尽管谯瑜也知道那些箱子里装的东西很可疑,但谯瑜自问自刘备入主益州之后,他及一众益州世家都十分小心谨慎。

在这样的情况下,糜竺要想在短短数年时间收集到所谓的铁证,那根本是难如登天的事。

糜竺有可能是在诈他们。

反正没有看到铁证之前,谯瑜都不能轻易的被糜竺所吓到。

在这样的思量之下,谯瑜在众多益州大臣的目光瞩目下,硬着头皮问糜竺道:

“卫尉可有确凿证据,若没有的话,卫尉恐怕就得担上危言耸听,以假救亲的罪名了。”

面对谯瑜的“好言提醒”,糜竺并没有搭理他。

他即将是一位死人而已。

只是糜竺也知道现在满殿君臣,都在等着他拿出相应的铁证,于是他并没有耽搁。

在数百双目光的注视之下,糜竺从怀中掏出钥匙,然后他将钥匙交到糜芳的手中,示意他打开大殿中的其中一个木箱。

在糜竺的示意之下,糜芳马上用钥匙打开了一个木箱。

当木箱被打开之后,许多益州大臣都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他们用满怀担忧与疑虑的目光看着木箱中的那众多竹简与书信。

甚至于他们的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包括谯瑜也是如此。

一种似乎被糜竺捏住喉咙的感觉,在许多益州大臣的心中浮现。

而刘备与诸葛亮在观察到那些益州大臣的反应之后,他们眼神中开始出现冷意。

就在所有人的注视之下,糜芳取出一封书信,然后马上转身交到糜竺的手中。

糜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