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五十五章 霸王杂之 狡黠刘禅(2/3)

作者:酱油拌历史
葛亮则是直接用堂堂正正的行动,来让孙权的一切阴谋不攻自破。

尊崇忠义、宽仁、自信、等等符合华夏正朔的形象,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潜移默化的在天下人心中成为今汉的标签。

而分化、离间、种乱、等等能让孙吴内政一团糟的手段,亦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在江东的腹心之地发酵酝酿着。

在明白了诸葛亮的所有想法后,糜旸不自觉地想起了史书上非常着名的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诸葛亮今日的建言,不就是很生动地在诠释着这句话吗?

不止殿内众臣对诸葛亮的建言感到惊喜,就是坐在主座上的刘备,这一刻看向诸葛亮的目光中,也充满了满意与骄傲。

卧龙向来不轻吟。

可一旦吟叫,那定然是天籁之音。

没有过多的犹豫,刘备就开口道:

「丞相之言,深得朕心,当速施行。

至于孙登具体该如何封赏,亦由丞相一言决断,无须报于朕。」

正所谓: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可身为天子的刘备,却毫不迟疑地将封赏孙登的权力交到诸葛亮手中。

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程度,达到了何种地步。

而将事情甩给诸葛亮之后,刘备看向糜旸言道:

「明日太子就要到长安了。

你亲自去接。」

突然被派了一个任务的糜旸有点愣。

他不是不知道刘禅明日到长安的事,也不是不愿意去接刘禅。

他发愣的原因是,尚书台内他还有许多政务未处理,实在是有些抽不开身呀。

政务已经积压的够多了,再积压下去,他元旦那日也休想休沐。

刘备看到了糜旸脸上的些许迟疑之色,要是其他君王见臣下对接太子一事为难,保不齐心中会疑虑重重。

但刘备却不会如此。

相反的是他还一眼就看出了糜旸是为何迟疑。

知道糜旸的「苦衷」后,刘备没好气地说道:

「即日起,尚书台政务交由丞相处理。」

听到刘备的这句话后,糜旸不仅没觉得刘备是在削他的权,反而觉得刘备是在拯救他。

「多谢陛下!」

糜旸响亮的感谢声响彻在大殿之内。

如此响亮的感谢声,着实有些惊了殿内的些许臣子。

但却也让刘备、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的脸上,都不受控制地流露出笑意。

这位子侄,未免太过惫懒了。

处在众臣末尾的那些新近投效大汉的魏臣,看着当下殿内发生的一切,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三观,正在快速地崩塌着。

大汉的议事气氛,好奇怪呀。

可,却好喜欢呀!

...

汉章武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大汉太子刘禅的车辇,渐渐来到了长安城外。

坐在车辇内的刘禅,难掩年轻人的心性。

越接近长安之时,刘禅就越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地掀开车帘朝外张望着。

刘禅自小在南方长大,从未来过北方。

相比于南方的温暖湿润,北方的空气显得干燥寒冷。

特别是地貌,南方多以丘陵为主,北方却大多是平原。

感受着以往从未感受过的温度,再看着眼中那一望无际的苍茫平原,刘禅的眼神中充满着惊奇。

自大汉发起北伐战争以来,刘禅就一直待在成都的皇宫内。

对于他来说,以往了解北伐的战事,都是通过冷冰冰的书简。

虽说书简内的内容,亦时常让刘禅感到热血沸腾,但刘禅却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亲眼见到关中的风貌后,刘禅终于知道少的是什么了。

刘禅激动地伸手指着外界,对着一旁的黄皓言道:

「孤从未见过如此广阔的天地,而孤只要一想起就在不久前,大将军率领我汉家健儿在这片辽阔天地中与贼军争锋,孤的心中就兴奋的很。」

身为大汉的太子,刘备对刘禅的教育一向是很重视的。

可刘备又将刘禅保护的太好了。

不能说刘禅智商有缺,只能说在刘备的保护之下,刘禅的性格并未得到有效的锻炼。

看着刘禅雀跃的样子,黄皓先是好言附和了刘禅一番,然后又忍不住开口劝谏道:

「昨日长安就有消息传来,今日是大将军亲自在城外迎接殿下。

殿下身为大汉储君,应当注重仪态。」

自己是刘禅的近随。

黄皓知道刘禅在自己面前,对仪态不太重视,算不上什么大事。

可黄皓担心的是,一会见到糜旸之时,刘禅也会如此作态。

黄皓能在短时间内就被刘禅当成心腹,他自然是一个聪明的人。

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又处在一国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