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55.第153章 全国最早的影视赞助商(2/3)

作者:如意键盘

不就是在片尾多打几行字幕嘛,既然国内已经允许开展广告业务了,想必此举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他并没有抢先开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周也明。

周也明太了解江山了,他俩就是因为广告才结下的缘分:“你说得意思是?”

“既然《保密局的枪声》可以定制高质量的戏服,那咱们电视台也可以这么干,”江山就是这个意思:

“经费紧张没关系,找一家愿意提前赞助广告费的企业,不就得了。”

“还能提前收广告费?”周也明第一次听闻这样的操作。

“的确是个办法,”王扶林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企业愿意。”

周也明也有同样的担忧:“上哪找这样的单位,毕竟还要提前支付广告费。”

一直在等这句话的江山,缓缓说道:“我这倒有个合适的企业,一会打个电话问问去。”

“真有这样的企业?”周也明再次确认:“你可要和对方讲清楚了。”

越听越精神的王扶林,此刻有些迫不及待了:“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

江山举起了手里的半截香烟:“这根烟抽完,我就去打电话。”

“别麻烦了,”王扶林直接搭着江山的肩膀,将烟拿过来一把摁灭:

“小同志干事应该雷厉风行,像我,说拍连续剧就拍连续剧,一个月也不带等的……”

看着老王着急的模样,跟在后面的周也明,无声的笑了笑,都不容易啊!

1979年的央视,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去年,刚组建的戏剧组,拍摄了第一部单集电视剧《有一个青年》。

剧组直接在刚入学的表演系里,找来了张铁林和方舒担任男女主角。

从演员到拍摄地没花一分钱,三百块钱的制作费拍的跟玩一样。

到了今年,时任戏剧组导演的王扶林,跟着广电前往英-国bbc参观学习。

在此期间,发现了一件让他感觉很新鲜的事情。

那就是英-国的电视台,竟然把本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统统搬上了电视荧屏。

而且,还都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的形式。

更不可思议的是,bbc还将其它国家一些流传于世的名著,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琳娜》、莫里哀的《伪君子》……都改拍成了电视连续剧。

不仅在本国电视台播放,还在全世界发行。

这样的输出模式,无疑让bbc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于是,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就成了王扶林回国后的首要任务。

接近下班时分的台长办公室里,周也明和王扶林一声不响的坐在沙发上。

在他们眼前,江山同志正在与浦江汽水厂的业务经理通电话。

“五百块一天的广告费,你现在上哪找去?”

“《解-放日报》早过1200了吧。”

“这可是央视,面对的可是全国。”

“我们报社的推广策划你还不放心?全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首家赞助企业,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们幸福可乐……”

其实,幸福可乐的叶经理,早在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就同意了江山的提议。

9集电视连续剧,500元一集的广告费,想想也就几千块钱的事!

江山之所以这么说,是想让双方都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影视广告合作。

也可以从侧面告诉周也明,不是电视台得了《铁臂阿童木》的便宜,而是对方占了他们的光。

1979年,包括央视在内的电视台,广告费还不到主报和广播电台的一半。

当然,外企另当别论。

改开初期,内外的收费差距,十倍都不止。

直到1981年开始,全国激增的电视机拥有量,才扭转这一玄幻的局面。

电话刚放下,王扶林立刻开口问道:“是幸福可乐?”

“对,”江山笑呵呵的点点头:“他们本就想来燕京开展活动,赞助您的《敌营十八年》正好合适。”

“对方应该同意了吧,”周也明笑道:“听你这么一解释,换我也会答应的。”

“推销嘛,还不得把这事夸得像朵花一样。”

戏服的问题一解决,王扶林顿时轻松了不少。

这一会,他再看向江山,只觉得越看越靠谱:“还别说,年轻人的脑子就是好使,不过,你是怎么想到这办法的。”

三个人此时纷纷落座,正在点烟的江山还没来得及开口。

就听见周也明替他说道:“老王,你知道这小子是谁的朋友吗?”

他这话一说完,江山也疑惑的看向了他。

这和他朋友有什么关系?再说,他究竟是谁的朋友?

周台满眼笑意的看了看二位:“大地广告的余庆涵,还记得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