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五章:太傅(1/2)

作者:破碎心湖
这一天授课的是太子太傅邓晨,教的是本朝国史。

太子太傅自然是负责教太子读书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太子的谋臣,但由于太子如今才八岁,虽说正是读书学习的时候,课业也颇为繁重,但毕竟年纪尚小,而其余的一众子女年纪也都不算太大.

在前两年选定邓晨作太子太傅时,皇后就顺口提议在宫中开课,把一众皇子皇女都给塞了进来,这其中除了皇帝的几位子女外,还有几位王爷家的世子和郡主,另外就是几位当朝重臣家年纪还小的孩子在这里,比如长孙诚和李顿,他们今年也不过十四五岁。

最初皇宫里是没有这么多人上课的,公主、皇子、世子、郡主乃至于重臣家的公子们大多是自行聘师学习的,在邓晨受命为太子太傅前乃至于现在宫中也还有别的大儒教授,只是这邓晨邓太傅实在是位厉害人物,说是文武兼通也不为过,实在不是一般大儒能比的。

因此自从他接了太傅之职后,就有不少王爷、重臣明里暗里希望自家孩子也跟着邓太傅读读书,不成年的皇族勋贵子弟归皇后管,于是他们就明里暗里向皇后请求,一个两个也就算了,多了就让人不胜其烦,皇后看看自己儿子觉得反正他年纪还小,这样做影响也不大,就和邓太傅沟通了一番,在皇宫里开课,并将上课的地方定名启善堂。

说起来算是颇有几分传奇的,邓家在当地本是大族,只是到了邓晨父亲这一代他家这一枝就败落了,家里除了上几代积攒下来的几箱书就没别的东西了,四五亩薄田,倒也勉强糊口。

邓晨的父亲叫邓通,只是名虽通,实不通,读了多年的书反倒读的乱七八糟,倒是一身力气,踏实憨厚,种起田来是一把好手,就是白读了那几箱书,因为踏实能干、心肠热也颇受乡里欢迎,就是没人愿意和他家结亲。

眼看着邓通成人了,婚事却没着落,邓家双亲自然焦急万分。

后来有一位游方老道士到邓家讨水喝,那时正值饭时,邓家就留着那道人一块吃了饭,道士临走时为邓通算了一卦,就问邓家双亲:“看二位面有愁色,可是担忧令郎的婚事吗?”

邓家双亲连连点头:“心忧久矣,不知仙师何以教我?”

那老道士道:“天道将有变,令郎在因果中。吾观其面,三年后自有良缘,因由此种下,天道轮回,不可遏止啊。”

三年后,邓通有一次进山,无意中救了一位老者,那老者叫周适,周家与邓家由此关系极好,周适见邓通为人忠厚老实,虽然有些笨但是勤劳能干,就把自己年方十七岁的长女周芸嫁给了已经二十六岁的邓通,而周芸的弟弟叫周江,当时不过十岁,后来改名叫做周开疆。

邓通与周芸结婚一年后生下一名男婴,因为这男婴在早上辰时正出生,周芸就顺着这个时辰给他取名叫邓晨。

虽然邓通是名通实不通,而他和周芸的孩子邓晨却是聪敏异常,四岁时开始跟着父亲邓通读书,但邓通只能领着邓晨读,却没有本事去解,于是周芸就帮着他解,周芸在周家是跟着一位教书先生读过书的,也十分聪明,邓晨的聪慧乡里一般都认为是从周芸处得到的。

邓通家里那几箱书乱七八糟什么都有,除了儒家正统的六经、论孟荀之类还有韩非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乃至于管子、商君书,除了这些书还有些医药星象卜卦数术之类,甚至里面还有一部武经,上面记载了一套拳、一套剑,一路枪法还有射箭之法,总之邓家这一枝虽然败了,邓通的父母也不怎么识字,但是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东西却为培养邓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所以在邓晨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这些书读了一遍,周芸倒也是个通达的人,她指导着儿子读书,指导的重心自然在儒家的经典,然后就是诸子之书,其他的书却也不禁止邓晨去读。

而在邓晨八岁的某一天早上,当她早起做饭发现邓晨拿着一本书且看且比划时,她也只是愣了一下,并没有如一般人重读书而鄙视武事,甚至她对儿子练武持鼓励态度,她唯一在意的是只要儿子不把武事当做自己终生的事业就行,作为一种本领她还是支持的,甚至她还亲手为儿子削了一柄木剑,让邓通做了一杆木枪。

邓通在文事上不通,在武事上倒是悟性很好,他知道儿子在练武后就时常翻翻那本武经,把自己的一些领悟告诉儿子,就这样邓晨到了十四岁,这一年他决定出去游学,向当世的名儒请教。

前朝末年政治混乱,国力孱弱,导致北方胡骑入侵,前朝在丢失了整个北方后退到南方凭着一道大江作天然屏障,建立了南齐。

胡人马上立国,再加上习俗与中国异,不懂治国之道,除了敛财刻剥就没有别的了。儒家的经典自然也被他们扔到了垃圾堆,但是前代终究儒学昌明、文学兴盛,虽然胡人不理不睬,但是总有大儒继体成文,续延文脉,儒学就这样在民间一些大儒的教授下持续传承。

到邓晨十四岁时,他感到了迷惑,有些东西周芸教不了他,邓通更是教不了他,他需要一位名师为他解惑,于是在这一年,他辞别双亲,背着周芸为他做的鞋子、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