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章 老三篇 完(1/2)

作者:慕容鹉
本章副标题:吱——吱——吱!

…………………………………………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的,这次运动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语言革命。

这场语言革命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整个现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白话文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知识分子。他们从语言、韵律、表现方法等方面做出了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袁燕倏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史上有着无法取代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开创性的创作倾向无疑折服了很多读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中难得的财富。

袁燕倏又是一位极具语言天赋的诗人,他不但用中文创作诗歌,还使用了全世界主要语言,比如英、日、法、德。甚至印地语来写作。因此他也是二十世纪现代诗的引领者,没有之一。

他的朋友t-s-艾略特评价道,他的才华,无处安放。

他的朋友徐志摩说,我作诗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袁,一个是林。

而那个“林”却说,袁燕倏不但教她作诗,而且还教她做人……

是了,她是他的第一位女弟子,时人戏称为“袁门大师姐”。

袁燕倏本人曾经在讲课时提到:诗歌是诗人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微茫的低声细语。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袁燕倏的诗学概念,诗歌是内心深处真实想法的再现;诗歌是情绪饱和之后的产物;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没有约束的,不重雕饰的。

而且袁燕倏很早就奠定了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最早在1921年发表的“老三篇”之中就可以窥见他的创作理念。

当时他患上了急性肺结核,他大概是历史上潜伏期最短的肺结核病人,性命悬于一线。而在这样的绝境之中,同病魔做着顽强斗争的他开始创作诗歌。

最让人讶异的是,他最早使用的语言的并非是母语中文和他早就娴熟了的英文,而是刚学会的日文,那就是日后风靡全日本的《不畏风雨》。

用一个字形容袁燕倏的《不畏风雨》,那就是——质。

大概正因为他是初学者的关系,整首诗歌文字质朴得如同乡间的农夫自述,却有着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难怪日本三大文豪之一的森欧外特别喜爱这首诗歌,赞誉袁燕倏为“二十世纪的白乐天”。

1921年底当他得知袁先生回到上海的时候欢欣鼓舞,要去中国拜会,可惜1922年初他因病去世了。(笔者注:另外两位是夏目漱石和芥川龙之介。)

后来袁燕倏访问日本还特意去了森鸥外的墓地,把自己亲手写的《不畏风雨》烧给了他。

所谓诗不重文,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用一个字概括他的《我爱这土地》,那就是——志。

这首诗中一读之下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饱含着的爱国之情,以及作者当时壮志难酬的悲怆之心,

难怪和鸿渐先生齐名的鲁迅先生特别喜爱这首诗歌,还说过“我们这一代的文人是不幸的,因为有鸿渐。”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袁燕倏恰好不在国内。当他得知此噩耗之后,把自己亲手写的《我爱这土地》烧给了他。

所谓诗为心声,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用一个描述他的《我死于英俊》,那就是——知。

其实这首诗是最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诗歌作品。

不同于《不畏风雨》,这首诗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也不同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需要仔细琢磨才能明白作者在说些什么。

《我死于英俊》用简洁的格式和幽默的语言,阐述着丰富的思想和深邃的哲理。

如果能够读得懂这首诗,那就会知道作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拥有一颗伟大的灵魂。

就像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butleryeats)说的,袁燕倏是一个拥有上帝赐与的无与伦比的敏感之心和点睛之笔的幸运儿。

1939年,叶芝去世的时候,袁燕倏因为被英国政府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而无法去伦敦参加葬礼,只好把自己亲手写的《我死于英俊》烧给了他。

所谓诗才天授,说的就是这种诗歌了。

不得不说,袁燕倏是一个非常诙谐的文学家,《我死于英俊》被他本人翻译成了中文,名字叫做《帅死了》。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椿轶事,公开发表之后,有人质疑袁燕倏是抄袭自艾米丽-狄金森的《我死于美丽》,,除了把beauty改为handsome之外,两首诗根本一模一样。

可是袁燕倏发誓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狄金森女士的原作。他说在重病昏迷的时候,自己总是听到耳边有位女士在吟诵着这首诗,于是就记录了下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