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零六章 小皇子 下(1/2)

作者:慕容鹉
本章副标题:不魔(拍)改(马)还是我们的袁大师吗?

………………………………………………………………

裕仁从野村吉三郎手中接过了书稿,凑近封面一看,上面的标题是:

《theswam》。

《群》这部小说是一位德国作家弗兰克-施茨廷(frankschaumltzing)在2005年发表的。

这位老兄1957年生于科隆,一直过着丰富多样的人生,既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同时也是热情的业余厨师和受过训练的潜水员。

顺便说一句,施茨廷长得不错,很有女人缘,还一直没结婚。

1995年施茨廷发表首部以13世纪为背景的历史悬疑小说《科隆911》,令他一举成名。

2000的政治惊悚小说《悄无声息》则被媒体誉为“对这即将结束的世纪,所捕捉到的精彩瞬间”。他用一场虚构的针对克林顿大统领的刺杀展现了当时的欧洲局势。

所以,他被誉为“德国的丹-布朗”和“德国的迈克尔-克莱顿(笔者注:《侏罗纪公园》的原著作者)”。

当然啦,他比起另两位少了几部热门电影。

2005年发表的科幻惊悚小说《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据说好莱坞明星乌玛-瑟曼购买了小说的电影版权,不过一直到我们的袁大师穿越都没有看到《群》开拍的消息。

《群》说的是人类遭到了海洋生物的恐怖袭击:法国顶级餐厅的厨房里,龙虾成了boooomer;加拿大沿海的鲸鱼群主动攻击人类;墨西哥的梭子蟹体内突然有了致命毒素;有毒水母包围了澳大利亚和印尼。

各地的蚌壳类动物开始拥有导航的本领,涌向行驶中的货轮,直到船舵被绞碎成堆的蚌壳堵到动弹不得为止。于是国际海运陷于停滞状态。

人类最终发现这一切的元凶居然是一种长得和充气垫差不多的海生智慧生物……

但是,但是,但是,“德国的丹-布朗+迈克尔-克莱顿”比不上“美国的丹-布朗”和“美国的迈克尔-克莱顿”还是有点道理的。

这本小说情节确实不错,但是写的有问题,用了最容易扑街的双线手法,出场人物更是多得让人发指。其实这种写法倒更为适合1921年的读者,而非2005年的读者。

而且这位德国作家真的是个汉斯,资料太过详实了。不但写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学最前沿的研究进展,还对该领域的主要机构、研究方法甚至科研仪器都不厌其烦地详细描述。

对了,这就是一部往科学资料里面插小说情节的“破书”。

按照《群》的主题来讲,这原本是一部对人类自身进行哲学思考和拥有人文关怀的社科类软科幻,结果愣是写得比理工类硬科幻还硬。

另外,这类宏大叙事的科幻小说往往都有一个缺陷,和《三体》一样,《群》也是toobigtoclose,

格局太大,结局太苟。

这就会让坚持到最后的读者发出“日了汪星人,你写了半天就给老子看这个?”的由衷感慨。(笔者注:结局就不剧透了。慕容觉得对于书荒的病友,《群》这部小说还是能看一看的。)

当然啦,我们的袁大师对这本小说进行了大幅度的魔改。

理所当然的,他把所有超越时代的内容,还有那些很“硬”的科学解说都删除了。他也把故事背景从德国搬到了日本。

不过最重大的改变是书中的主角。

原来那位主角其实就是施茨廷同志的自我投射,黄金单身汉、魅力中年型男、无可救药的品味狂和美食家。他就算远赴海上钻井平台、也要随身带着高级红酒和搭配下酒的奶酪。

袁版《群》里的主角自然就是……

bingo!

一位喜好海洋生物学的日本年轻人,名叫——碇真嗣。

碇本来就是锚的意思,拿来当一部以海洋生物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主角的姓氏正正好好。

真嗣即真正继承人,自然就是影射大日本帝国的真正继承人咯。

这位年轻人自然是要出身豪门,不然哪有这个闲工夫和小钱钱来研究海洋生物呢?

这位年轻人自然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否则也没有法子成为这部小说的主角啊。

这位年轻人自然是聪慧滴,善良滴,勇敢滴……反正是集中很多优秀品质的“高大全”。也许没有那么高,也没有那么大,不过肯定很“全”。

他老人家从小摩根身上尝到了甜头啊。

既然能把“大侦探波洛”写成“大侦探弗里曼”,那么把德国中年帅哥改成日本中二少年又有什么问题呢?

对了,难道袁燕倏不怕被他的赛里斯同胞们指责他是汉奸吗?

此时是1921年啊1921年啊1921年。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年头日本人对“支那人”的看法还不像后来那么消极。反过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