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43章移民(1/4)

作者:格鱼
甫唯明岂敢不应诏。尽管心里有诸多不安和焦虑,不敢怠慢,匆匆跟庆王打了个招呼,收拾了一下行装,安排了下军务,就跟宫里来的小太监上路了。

小太监说的没错,就在皇甫唯明上路的时候,大唐各镇节度使几乎都同时被李隆基一纸诏书,召去长安。李隆基究竟想要干什么,不要说这些节度使们一头雾水,就算是朝中众臣也不清楚。甚至,除了李林甫之外,包括萧睿在内,无人知晓皇帝已经出了召集诸节度使入京觐见的诏书。

不过,李隆基的诏书出的第三天,萧睿还是从高力士嘴里得到了这个意外的消息。虽然高力士像是无意中说了一句玩笑话,但萧睿却明白,这大唐第一权势太监不过是有意跟自己透露罢了。

不过,得到了这个消息,萧睿并没有放在心上。当然,他现在也没有精力再去揣摩李隆基的意图了。人口和土地清查工作进展异常的顺利,重新核定的赋税的量额已经通过户部开始施行天下,想必用不了多久,大唐国库就会充盈起来。

李隆基这些日子心里很愤怒,通过李琦和萧睿以及裴宽禀报上来的报表,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自然明白,这多年来,被大唐各级权贵们压榨去的国库收入是多么地巨大要不是为了朝廷的稳定,李隆基差点就想将这些蛀虫们统统砍头。

实事求是地说,李隆基不是一个昏君,虽然多疑虽然善于弄权,但他的心胸和眼光还是颇为开阔的,他并没有把大唐帝国当成他一个人的私有物品,他比谁都明白,如果继续任由权贵们压榨下去,大唐帝国就完蛋了。到时候,倒霉的不仅是李唐皇室,还有泱泱中华的万万子民。

所以,他的义无反顾,直接推动了户部清查的所向披靡。

但是,现在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又摆在了萧睿的面前。

清查出来的大量土地正在户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被各级官府登记在册,再次分配到失地的农人手里。无数失地农民重新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举摆脱了贵族附庸佃农的悲惨境遇,在现在的大唐而言,其意义之巨大不亚于一场土地革命。

除此之外,还从各级权贵的农庄中解放出了数十万不在籍的流民及其后代。这个数目之庞大,令大唐朝野上下瞠目结舌。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长期没有户籍没有人权不纳赋税不接受朝廷控制,只为各自贵族默默创造着无可估量的财富李隆基一想起这笔财富原本是属于大唐朝廷的,心中的怒火就不可遏止。

当然了,作为一个善于顾全大局的皇帝,李隆基还是没有让怒火冲昏头脑。为了稳定,他不再计较权贵们私自圈养黑户流民的累累罪行但是,解放出来的这批数量巨大的农奴如何安置

重新登记录籍。他们就变成了合法地平民。但是。这些人一无土地。二无安身立命之所。这些人该怎么安置

一时间。李隆基头疼不已。

御书房里正在召开小朝会。

每每有在朝会上解决不了地问题。李隆基都在召集他地近臣在御书房里再次机会讨论。成为约定俗成地小朝会。十多年来已成定制。不过。令李隆基失望地是。在御书房里。众臣还是争执不休。没有弄出一个结果来。

其实,在这些大臣心里,这数十万的新农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包括李林甫在内,多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顶多是分散到各州府县,任其自生自灭罢了。但是,这话并不能明着说,毕竟谁也不愿意当恶人。

萧睿保持着异样的沉默,他在一旁冷眼旁观,这才现,似乎只有裴宽才有那么一点点平民心,言语间多顾及到了这些人的生计,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去考虑他们的死活。

就在有人提出这些人全数纳入军中的建议后,李隆基终于忍不住怒了。他冷哼了一声,狠狠地一拍案几,沉声道,这些人老弱妇孺兼有,如何全数充入军中再者,就算是充入军中,朝廷又拿什么供养他们

李林甫,你来说李隆基顿了顿,摆了摆手。

李林甫叹息一声,他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他低低道,皇上,实在不行,还是让他们重新沦为家奴吧。这样就解决了朝廷的心腹之患

李隆基眉头一跳,呃

李林甫一系的几个官员马上群起而响应,浑然没有看到李林甫嘴角的那一抹阴沉。

章仇兼琼皱了皱眉,上前道,皇上,臣以为,李相之言不妥。

李隆基玩味地看着章仇兼琼,章仇爱卿,你不妨直说,朕听着。

李隆基心道,章仇兼琼你总算是愿意站出来跟李林甫唱对台戏了不能不说,李隆基扶植章仇兼琼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他牵制李林甫,但章仇兼琼入阁以来,行事低调,虽然与李林甫不相来往,但也没起什么冲突。而对于李林甫的政令主张,他多保持着沉默。

但很显然,章仇兼琼知道自己尴尬的角色,明白,沉默不能继续保持下去。所以,在这件事上,他毅然站了出来。不管他说什么,不管他提出的建议如何,有无可行性,只要是站在李林甫的对立面,就成了。

所以,章仇兼琼只是反对,并不意味着他有比李林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