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31章衣裾渺渺 终成绝响(二)(1/2)

作者:格鱼
陇定了定神,笑着起身将高力士迎进了雍州刺史府的分宾主坐定后,高力士长叹了一声,深深地望着神清气朗的郑陇,淡淡道,郑大人率军出剑南救驾长安,平乱有功,皇上非常高兴,特着某家来雍州,奖于郑大人以及剑南军卒

等再过几天,想必朝廷的奖诏书就要到了。顿了顿,高力士话锋一转,郑大人,皇上的意思是,郑大人负有防卫剑南和吐蕃的重任,实在是不能在雍州久留,是故

郑陇微微一笑,嘴上没有回话,脸带恭谨之色静听着高力士的说话,其实心里心潮起伏着。高力士虽声称是奉旨宣召而来,但他却一直没有宣读圣旨,反而跟他说起了一些不咸不淡的闲话,这分明是有意在试探于他。

郑陇心知肚明,皇帝对他也颇有几分猜忌之心。原因就在于,平乱的日子里,他跟萧睿沆瀣一气和狼狈为奸了。

大将军,下官是朝廷臣子,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下官自当立即率剑南军离开雍州南下剑南,回归属地。只是大将军,皇上郑陇沉吟了一下,缓缓道。

他的话还没有完,高力士便眉头一跳,缓缓起身来,望向郑陇的目光变得深沉起来,郑大人,阳郑家乃是世家大族,郑大人世代忠良,为官多年请恕某家斗胆问郑大人一句肺腑之言,郑大人如今可还愿意效忠于皇上

郑陇心头一跳,知道正题:于要来了。他霍然起身,脸上涨红起来身朗声道,大将军,下官为官数十年,郑家累受朝廷恩典,对大唐绝无二心,这一点天日可鉴郑某愿意对天起誓此生若背叛大唐必不得善终

但郑陇心里悄然补上了一句,大唐只有一个,皇帝却是一把椅子来做都成啊,效忠太子殿下也是一样。

这话是萧睿说的,初时郑陇觉得些大逆不道,但听萧睿说得多了又渐渐觉得有些道理。

古人是很看重誓言的。力士欣慰地一笑,探手扶起郑陇,郑大人之忠肝义胆,某家感同身受某家回长安之后,一定向皇上禀明郑大人,皇上有密旨屏退左右,某家要宣旨了

郑陇还是吃了一惊。他没有想到皇帝然对他开出了如此大地筹码。不仅给他加了尚书衔。还在密旨里秘密册封他为陇右剑南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示他。只要他率军助皇帝平定天下局面来必可封王爵。

这种和封赐不可谓不大。阳郑家虽然在大唐朝野根深蒂固。实力雄厚。但能封王爵却还没有。如果郑陇面色流露出震惊和喜悦地神情。但心里却很平静。

一来。阳郑家全族包括他地儿子郑鞅地前途命运在内。已经跟萧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成为了一根绳上地蚂蚱。如果他背弃萧睿和李琦。郑家那数百族人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二来。他太了解这位皇帝陛下了。目下。他正值用人之际。不惜高官厚爵来拉拢他。但等天下大定之后。他还会不会兑现诺言或会不会翻脸不认人。都还是一个难说地事情。

但萧睿和李琦就不同了。只要他坚定地走下去。支持到底。他跟郑家便是开国地大功臣。虽然未必有王爵可封。但再进一步登台拜相还是很有把握地。

皇帝日渐昏庸和衰老,萧睿势力盘根错节,明里暗里掌控着大唐的走向,身后还站着李林甫章仇兼琼和玉真,而太子李琦年纪正轻如日中天纵然是自己这5万剑南军归顺皇帝,李隆基便能重新掌握起政局吗也未必吧。

退一步来讲,即便皇帝暂时占据了上风,萧睿手下还有十几万安西大军,还有人和人的数万精兵,一旦他铁了心跟皇帝撕破脸皮,凭借他巨大的财力和暗中的势力,以西域为据点,进可攻退可守,假以时日天下必归于萧睿。

萧睿不是李琮,不是老迈的皇帝可以对付的。一想起萧睿手中掌握着的威力无敌的火炮和火器,郑陇心里就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哆嗦。

他不知道,在这种近乎神兵利器的面前,这天下间还有什么人能挡住安西铁卫军的铁蹄。

一念及此,郑陇再无任何犹豫,躬身朗声道,大将军,下官遵旨。下官明日便率军进驻长安

长安,朝会之上。

李隆基有些疲倦地靠在自己的龙椅上,望着下面两侧神色不一的文武臣子,心中渐渐有些不耐烦起来。也不知怎么回事,自打重新进了长安城,李隆基的身体便好像骤然苍老了下来一样,干什么都有些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

文武百官们正在喋喋不休地讨论着,平叛之后的诸项安民事宜,这些事务繁杂,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毕竟,李琮叛乱为期日久,造成的创痛愈合需要时间。

但李隆基当前对这些根本就不敢兴趣,目前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萧睿交出手中的兵权,作为皇帝他必须要重新掌控起一切但如果是直接下诏夺权,一来没有名正言顺的理由,毕竟明面上萧睿还是平叛的功臣,强行夺权势必会引起军心动荡,甚至逼得萧睿铤而走险,走上李琮的老路。

还有就是,章仇兼琼裴宽等人联名上奏,强烈要求朝廷议罪夫蒙灵察,派军征讨河东。李隆基当然不会立即答应,他早已派人暗中联络夫蒙灵察,许下了既往不咎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