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章 不好的预感(1/2)

作者:来自腐圆的D
按照读音,一个熟悉英语的队员将中文翻译给了吴奇哲。

吴奇哲不相信灵魂。

他不是德国人,不是信徒,他只为了自己以及队友的生存而战,为了实现南极帝国在北半球立足而奋斗,他知道,这场战争胜利了,他会是个英雄,从此不用到在中国里当奴隶——看似很平常但又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学生阶级,被老师,学习和父母牢牢控制着,学的东西又多又没用,又苦又累,没有经济来源,考试考不好要挨罚。

而作为报应的是,学习不好遭到压迫的,不喜欢中国的,又有对战争史了解的少年德棍被招到了德国远征军——原南极帝国国防军/新党卫军——第四“日耳曼青年团”装甲掷弹兵师的外籍部队,原部队也有十万人,在中国的外籍军团少说也有五六万人,使得第四师的人数大大超编。

这是一群十几岁的少年而已,但他们所表现出的战斗力和正常的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相差无几,而且,他们不会有成年人那么多的心机,他们只服从命令,专注于战斗,享受胜利带给他们的荣誉,享受杀戮解放心灵的快感。这是苦于学习的人体会不到的,真正的发泄。

但战场必有伤亡。

半年的战争以来,青年团时有伤亡,外籍军团也包括在内,脱不了干系。

少年毕竟是少年,没有成年人的冷漠与麻木,他们在战场上度过残酷的一天后,常常一个人蹲在角落哭泣,为了那些战死的同伴所悲哀,为了失去朋友的寂寞所难过,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崩溃者有之,受不了战场而失心疯的亦有之,唯独逃兵少之又少。

但如同弗森德里克将军说过的,第四师,没有怕死者。

失去了朋友,却徒增了对叛军的仇恨,他们是叛军的绞肉机,是德军的杀戮尖刀,成千上万对叛军有者极端仇恨的少年,总是尽量的多杀点叛军,毫不留情,从他们对待俘虏的态度就可以知道,若是哪天打得少年们“伤亡有点大”,被抓到的叛军士兵即使成千上万也会遭到伤心的少年们“南京大屠杀”式的杀戮。

他们是战争的推动者,也是坚韧的人,在一场战争中磨练,远比中国那毫无意义的语言洗脑强得多。

借用美国陆军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

“战争就是熔炉,把精华提炼出来,把劣质的,虚无的都烧成灰烬。”

在青年团的士兵中,没有狡猾的心机与欺骗,中国社会那一大堆的丑恶风气都沾染不到他们,从一场厮杀中生存下来,剩下的只有愈发强悍的战斗力和与幸存队友真挚的友谊。

他们会想念和平,会想念家乡与亲人,但他们的家乡,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或者被叛军占领,在东南沿海庇护所生活的人也是标准的“难民样”,安全区拥挤不堪,没有固定的居所,每天还得吃那些廉价的面包来度日子,肮脏又混乱,没有自己的空间,没有自己的生活,只能在一片资源缺乏的虚无繁华中谋生,这样的生活,是他们不愿意的,他们要的是一个灿烂的青春,一个英雄的身份,一个让他们年老后可以谈笑风生的辉煌故事。

在这里,他们一起战斗着,一起生活着,是朋友,也是亲人,他们每个人都团结一心,虽然也有对战斗和死亡的恐惧,但他们依然可以笑对生与死,在残酷的战场上成为永不凋零的德军象征。

这就是德国远征军第四师,也是无数和吴奇哲一样的少年的内心写照。

^

如果没有灵魂这回事,那么他也不可能活着。

吴奇哲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否认了灵魂这个说法,鬼神论者毕竟是少数,人死了一切都完了,有灵魂没有实体有个卵用?

他很想找来杨雨晨来,当面询问她到底有没有杨毅凌的消息,但吴奇哲转念一想,那家伙根本就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很多问题她要么是一问一句“我不知道”,要么就是透露出极为有限的信息,就像吴奇哲之前听到的那句英文一样,实在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信息。

然而,吴奇哲忽然惊恐地发现,他自己竟然不希望杨毅凌活着,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自己把突击队拼掉三分之二,这对杨毅凌来说,绝对是五雷轰顶,到时候难保不会极端愤怒地打爆吴奇哲的头……而且,他回来了,自己这队长的位置,也该丢了吧?

这就是上位者的权力意识吗?

吴奇哲心中如同两个小人在打架,一时间大堆胡乱的意识涌入他的脑海里,让他不禁头痛,于是他摇了摇头,将杂乱的想法通通消灭掉了。

“难办……真难办!”

吴奇哲嘀咕着他的口头禅,然后走向房门外。

队员们早早就已经知道了吴奇哲即将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所以他们此时正全部坐在大厅里,三三两两地聊天,看见吴奇哲出来后,他们立刻站起来,举手,对吴奇哲行了一个标准的纳粹礼。

吴奇哲满意地看了看,随即开始清点人数,21人都在这,看着队员到齐,吴奇哲也站在他们的前方,开始宣布那个“重要的消息。”

“我今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